人们常用“近墨者黑”来表达一个因接触不良的人和事物而变坏的人的同情与惋惜。而我认为这不过是是一个蹩脚的借口。人的改变是由自己决定,而外界环境只是一个促使人改变的间接因素罢了,并不是直接的、根本的原因。
这个社会是复杂的,良莠不齐,像个大染缸。其中有淳朴的、善良的、热心的人,也有心怀不轨、居心叵测的人,有“赤”也有“黑”。但有谁能说他的身边只有暗无天日的“黑”而没有丝毫的“赤”呢?可见一个人是变成什么“颜色”,环境并不是根本的原因。有些人也许又会反驳他的身边“黑”多“赤”少,身不由己啊!试问:如果明知道身边尽是写品行不正的人,你为什么不敬而远之,反而要与他们为伍呢?为什么不用你品质的闪光点来影响他们,净化他们的心灵?
看到此处也许有人会黯然神伤,为自己年少时的无知与放纵后悔不迭。而有些人则无怨无悔。
东晋诗人陶渊明无法忍受官场的纸醉金迷、阿谀奉承,辞官隐退,独居田园,过着“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的恬淡生活,即使“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也安之若素。宋代哲学家周郭颐对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深感不满,借一篇《爱莲说》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无论是出世的陶渊明还是借诗讽刺的周郭颐,他们能“近墨”而不“黑”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份赤诚、坚定的信念。这份信念让他们无论身处怎样丑恶的环境中都能永存着自己对心中的净土的不懈追求。
“近墨者黑”不是借口。自己的人生色彩应由自己来涂抹。